中小企业上马ERP 该花多少钱(转)
875
2022-07-29
1、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简称EA)
1.1 企业架构的提出
企业架构的概念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提出来的。
企业架构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将企业管理模式、企业业务流程、企业信息资源、企业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技术创造性的融为一体,系统考虑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业务活动、数据环境、应用系统、技术设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相结合,指导企业信息化工作。
企业架构不等同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等同于企业的业务流程,也不等同于企业的信息系统架构。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大的系统,企业架构是这一系统整体的体系结构,是对企业这一大系统的"规格说明"。企业架构的建立就是建立企业发展规划的系统的描述,使之能够对企业发展具有正确的指导、支撑作用并适用于对企业某个阶段或方面的成果的评估。可以说,企业架构是企业信息化这一工程的"建造蓝图",它展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结构框架,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最早设计决策的体现,对企业信息化具有导向和支持的双重作用。
当然,基于角度的不同,对企业这一系统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所以相应的企业架构也会有不同的表述和组成形式。需要注意的是,架构是可以独立于对架构的描述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一个企业来说,不管他是否能够直观的看到或描述出其企业架构,其企业的架构都是存在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现有的企业架构是否科学合理,对其适当合理的调整和清楚正确的描述能否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1.2企业架构的组成
从不同的角度看,企业架构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静态或动态结构,所以通常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企业架构。从企业信息化的角度出发,一般情况下会认为企业架构由以下四种相互关联的架构组成:
业务架构(Business Architecture)
数据架构(Data Architecture)
应用架构(Application Architecture)
技术架构(Technology Architecture)
其中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相结合构成了企业的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企业业务架构描述了企业的业务策略、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关键业务流程。企业业务架构确定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业务设计,并通过企业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来实现。
企业数据架构描述了企业所拥有的数据和数据管理资源,通过企业业务架构抽取企业的数据标准、数据元素、数据模型,构成数据库、数据仓库等企业数据运行环境,并与联机事务处理(OLTP)、联机分析处理(OLAP)、联机数据管理(OLMP)等手段相结合,为企业应用架构提供统一的数据平台。
应用架构描述了在企业统一的数据平台上各个相对独立的应用系统的部署以及和核心业务流程之间的作用和关系。企业应用架构实现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和可行的自动化,并使得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运行成为可能。企业应用架构中可以包括原有企业信息系统中对企业仍有战略价值、对企业业务仍有影响的遗留部分、软件包、分布式系统等,也可以包括经过确认的满足即将到来的业务需求的新的应用部分或系统。
企业技术架构是实现企业应用架构的底层技术基础结构,通过软件平台技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间的相互作用支撑企业应用的运转。他通过提供满足各种角色的用户需要的技术平台将应用架构、业务架构、和信息架构连在一起。
企业信息架构由企业数据架构和应用架构组成,包括一个统一、共享、分布、准确和持续的数据环境和在这一平台上建立的从事务处理系统(TPS)到决策支持系统(DSS)等各种企业信息系统,实现了从业务模型向功能模型的转变,业务架构向信息架构的映射,企业基础数据向企业信息的抽象。
2、从企业架构到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简称IRP)
2.1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是从信息工程(IE)、信息资源管理(IRM)等理论发展而来的。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全面系统的做好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规划。企业可以通过信息资源规划梳理企业业务流程、明确企业的信息需求、建立企业信息标准和信息系统模型,再用这些标准和模型来衡量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及各种应用,符合的就继承并加以整合,不符合的就进行改造优化或重新开发,从而稳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的信息资源来自于企业运行中的原始数据,对这些原始数据加以控制、管理、处理、利用,实现其附加值,继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信息化的真正目的所在。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F﹒W﹒Horton等人就指出:信息资源与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一样,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所以,严格的讲,信息资源规划不是一种信息技术,而是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系统工程的方法论。
信息资源规划遵循信息工程的原理,强调数据规范化处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中心和基础作用,强调企业高档次的数据环境,强调企业中各种管理信息系统间的协调和信息流的通畅。
2.2信息资源规划对企业架构的作用
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规划和企业架构并不相互完全独立。资源规划的成果有数据处理标准、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对照企业架构的四个组成架构可以发现,业务模型是企业业务架构的一部分,数据处理标准和数据模型是企业数据架构的基础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数据处理标准和功能模型是企业应用架构的基础并同样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但尽管两者的内容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其立足点和目标仍不尽相同。企业架构强调把握企业全局观念,要求企业业务、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相互合理协调,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信息资源规划同样要求有全局观念和企业的协调发展,但它更注重于企业的信息资源及信息资源的合理组织,以保证企业信息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既然如此,是否两者之间就没有相互作用呢?非也!正如前文所讲,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的整体行为,是企业的战略决策。企业架构让企业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能够从企业全局的高度把握企业信息化。但企业架构不是企业信息化的全部,仅靠企业架构是无法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的。要实现企业信息化,保证具有科学合理甚至完美的企业架构是必要的,但这不是充分条件。要实现企业信息化,要使企业架构能够真正的发挥其导向和支持作用,还必须做好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不能决定企业架构的模式和具体建立方案,但却能决定最重要的企业架构实现后的效能。信息资源规划的成果构成了企业架构的基础并形成企业架构的部分内容。成功科学的信息资源规划可以为企业营造一个高档的数据环境,在这样的平台上,企业架构才有可能正确发挥作用,指导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现。没有或者不重视信息资源规划,再好的企业架构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目前很多已经或正在施行信息化的企业,尽管注意到了总体规划问题,也能够引进具有良好架构的各种信息系统,却往往抓不住重点,片面的把企业信息化误认为是诸如ERP、CRM、SCM等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现,没做到将企业战略、业务、管理与信息化技术融为一体,也没有注意到企业中混乱、冗杂的低档次数据环境。对于这样的企业,信息化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会陷入"信息化黑洞",甚至遭受灭顶之灾,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在当前企业信息化各种理论和实施方法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信息资源规划对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信息孤岛、系统集成等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实际作用。3、一个成功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法论介绍
我国信息资源规划领域的专家高复先教授数年前就在企业信息化的风潮中敏锐的看到了信息资源规划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并在引进F﹒W﹒Horton等人信息资源管理(IRM)和James Martin信息工程方法论(IEM)等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提出并成功实现了关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论。
3.1方法论的组成与概括
高教授关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方法论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模型(起指导作用的一组概念和规则)、语言(用于描述建模结果的表达法)、方法(实施设计的具体做法)和工具(支持方法的软件),同时强调方法论和支持工具的一体性,在信息资源规划工具?quot;固化"关于信息资源规划方法论的其他各个部分,保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工具的实用性,防止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对于这一正确有效的方法论,可以用"五个标准、三大模型、两个阶段"来概括描述:
五个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
三大模型:系统功能模型、系统数据模型、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两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系统建模阶段。
具体的说,就是在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阶段,根据信息工程的思想方法来系统、概括的把握企业功能结构的本质,从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出发,按照"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的层次建立企业业务模型,并进行企业的数据流分析,完成并规范各职能域数据流程图和用户视图,建立全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五个标准"。而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系统建模阶段则是在需求分析阶段成果--业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化的可行性分析,建立系统功能模型,同时根据系统分析阶段数据流分析的结果,建立符合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的数据模型,形成企业概念数据库和逻辑数据库。
3.2 方法论的核心
3.2.1 标准--规范实施IRP
数据元素是最基本的信息单元,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一类数据的总称,也是信息组织、表示、处理、存储、传输的基础。要在企业中建立高档次的数据环境,实现信息的共建、共享,数据元素的标准化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企业信息系统中不实行数据元素的标准化,轻则大大加重企业数据处理系统的负担,重则使企业的各个应用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信息流的通畅,导致或恶?quot;信息孤岛"现象。
信息分类编码已经发展为标准化领域的一门科学。根据信息的属性或特征把信息按一定原则分类并赋予规律性符号,这就是信息分类编码。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是信息快速检索、自动处理和传输的基础,便于管理和使用信息。如果说数据元素标准是建立企业主题数据库的基本前提条件,那么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就是建立企业数据仓库的基本前提条件--数据元素标准使得信息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建立企业共享数据库直至主题数据库成为可能;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使得信息能够实现快速检索,建立高层决策所需的数据仓库成为可能。主题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构成了企业高档次的数据环境。有了高档次的数据环境,企业信息化所需的各种应用系统才能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
3.2.2 模型--企业的抽象描述
系统功能模型是根据企业业务模型的表述,将与"职能域-业务过程-业务活动"相对应并能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处理的、人-机交互进行的过程和活动,按"子系统-功能模块-程序模块"的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系统功能模型所确定的子系统是面向规划、设计人员"逻辑子系统",而不是面向最终用?quot;物理子系统"。目前不少应用系统都是按企业当前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设计的,两者的变动均受到对方不同程度的制约。基于职能域的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分析可以定义相对稳定的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所建立起的系统功能模型对机构和业务的变化就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因此,"逻辑子系统"作为这些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的一种分类或分组,是对全企业信息系统功能宏观上的把握。然后,在应用开发中按照面向对象信息工程,加强可重用模块的开发和类库建设,这些模块和类库部件都以存取主题数据库为基本机制,就可以按照最终用户对象,组装多种"物理子系统"。如果机构部门变化了,信息系统并不需要重新开发,只是需要对模块/部件做重新组装,因而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应用系统跟不上管理变化的被动局面。就容易根据各子系统、功能模块和程序模块的具体情况,优化、整合、选购、定制或新开发,从而形成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快速反映能力的、完善的信息系统。
数据建模工作是企业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最重要的前导性工作。数据模型分为概念数据模型和逻辑数据模型。相应的由一系列概念数据库和一系列逻辑数据库构成。概念数据库是最终用户对数据存储的看法,反映了用户的综合性信息需求。逻辑数据库是系统分析设计人员的观点,是对概念数据库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一个逻辑数据库是由一组规范化的基本表组成。改造低档次的数据环境,建立以主题数据库为主体的高档次数据环境,首先要建好数据模型,然后,以数据模型的基本表为标准,来逐一衡量已有数据存储的结构,找出具体的差距,看看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需要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随后,组织数据加载、更新,建立新的数据存储,这是企业数据环境重建的必由之路。
3.3 方法论支持工具
目前该方法论的支持工具是信息资源规划工具IRP2000net,用于支持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系统建模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的建立,并将信息资源规划方法论的其他各个部分"固化"到工具中,最终形成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规划元库(Planning Repository)。规划元库中存储这企业全部信息资源规划的结构化信息,这些结构化信息及对其的有效管理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4、总结
如果说企业架构是企业信息化这一工程的"建造蓝图",那么信息资源规划就是为这一工程夯实地基,不做好信息资源规划,企业信息化无异于是要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把企业这座大厦建造在一个摇摇欲坠的松土堆上。只有夯实地基,企业信息化才能在企业架构的这一"蓝图"的指导下真正成功完成,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